银河国际·Galaxy - (中国)官方网站

海绵城市——科学推进城市建设
发布者:戴义斌  发布于:2016/2/16 10:33:34  浏览次数:7752
 

导 读

 

2015年12月20日-21日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提升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12月28日全国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召开,指出“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步伐,全面规划启动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是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方法,是城市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的一种方式。

 
 

 

1
海绵城市的出现
 

我国99%的城市对雨水的处理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集中排出,导致了城市降雨的泾流没有控制好,继而使城市的水的生态问题、环境、资源、安全等问题暴露出来。海绵城市的提出是针对城市这一系列问题,将国外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快排模式与海绵城市的建设模式两相比较,一个是改造自然,另一个是顺应自然;一个是利用土地为主,另一个是人与土地和谐;一个是改变原有生态,另一个是保护原有生态;一个是粗放式建设,另一个是低影响开发。

2
海绵城市让雨水从源头减排
 

过去我们的城市建设基本上都是末端治理,末端治理是最传统的一种做法,在中国现实情况下完全依赖末端治理来解决水的问题,基本上是走向死胡同。

 

因为,第一,中国是人口密度很大的国家,你没有很大的空间和环境容量让你前期“自由散漫”,依靠末尾治理解决问题;

第二政府的财政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不可能建立无限标准化的工程设施,以任由你前期爱怎么弄就怎么弄。所以我们只好走向前端也就是源头减排,就是从源头来把雨水泾流控制住,来有效缓解末端治理的压力。

3
海绵城市建设的切入口
 

海绵城市建设要以雨水的泾流控制为切入口,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城市生态的影响,将70%降水就地消纳和利用。原来没有进行大规模城市开发之前,自然散落的降雨,实际上最多只会有30%能够快速进入河流,大部分通过土地的漏渗、涵养,以及通过植被蓄纳并缓慢蒸发参与水气循环。

 

这样就涵养了生态、解决了资源、改善了环境。换句话说,原来这个海绵体是自然存在的,现在由于城市的粗放发展,把这个海绵体给破坏了,使它没有吸纳的功能,没有渗透的功能,没有缓释的功能,没有能参加水汽蒸发的大自然的循环过程,所以一下雨,雨水就快速进入城市排水系统,从而造成了许多的问题。

 

2015年国务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从科学角度讲就是控制雨水泾流,使它和没建这个城市之前的水的生态循环相符,这是未来城市建设的使命。

4
五方面规划设计海绵城市
 

我们可重点从五个方面来落实建设海锦城市,第一个是建筑和小区的海绵化;第二个是道路与广场建设的海绵化;第三个是公园绿地和城市绿化系统的海绵化;第四个是水体生态修复;第五个是末端治理的实施——排蓄设施,灰绿相机结合。实际上这五个方面贯穿了整个城市建设的各方面,空间开发的,道路广场、绿化的、然后水体,基本都涵盖全了。

5
六大技术措施建设海绵城市
 

2015年国务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际上是用六个方面的技术措施来综合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和路线。

第一
             由于我们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都是水泥,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
第二
             把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
第三
             主要作用是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
第四
             通过土壤的渗透,通过植被、绿地系统、水体等,都能对水质产生净化作用。
第五
             尽可能利用天上给我们降下来的雨,不管是丰水地区还是缺水地区,都应该加强雨水资源的利用。
第六
             有些城市就是因为降雨多了,渗透也渗透不了,用也用不了那么多,所以才导致的内涝。这就必须要采取人工措施,把它排掉。

通过人工和自然的结合、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结合、地上和地下的结合,可以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还可以解决水体黑臭的问题,还可以调节微气候、改善水生态等等。因此,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目标,而是一个综合的目标,是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的转型。
 
注:本文转载自绿维创景,十分感谢原作者的悉心编写。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银河国际【广东银河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全力打造的便捷服务型微信平台,传递和分享最新园林资讯、企业动态、园林技术等信息与服务。


广东银河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管理中心

主 编: 戴 义 斌

副 主 编: 林 欣

执行主编: 唐 凡


长按二维码“识别二维码”关注